一般人所謂練勁就是指純練力量,這種力量在太極拳中稱為拙力。拙力為外勁,用力則顯力,不用力則甚輕淨。 而太極拳練勁就是練巧力,巧力就是內勁。內勁具有彈性,如棉裡裹鐡,分量極沉,又綿綿不斷,變化靈活。 在應用中具有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之功能。

太極拳練到高深功夫時,著重的是意而不是勁。這種勁是太極拳愛好者步入太極拳神宮的唯一階梯,只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了這些勁,才能真正領悟太極拳的奧妙。


1, 沾黏勁 2, 聽勁 3, 懂勁 4, 走勁 5, 化勁 6, 引勁
7, 拿勁 8, 發勁 9, 借勁 10, 開勁 11, 合勁 12, 提勁
13, 沉勁 14, 掤勁 15, 捋勁 16, 擠勁 17, 按勁 18, 採勁
19, 挒勁 20, 肘勁 21, 靠勁 22, 長勁 23, 截勁 24, 鑽勁


  一,沾黏勁
粘黏勁應該分為沾勁和黏勁兩種勁。沾勁主進不丟,主前進。就是與人接手,對方力小要走化時,我要跟進而又不能丟。 黏勁主退為不頂。就是與人接手,對方力大,我要引對方的力走化而又不去硬頂。這兩種勁在勁路上非常接近, 故在這裏將兩勁合為“沾黏勁”。沾黏勁總起來講就是不丟不頂。

沾黏勁是太極拳最基本的內勁,不掌握沾黏勁,就不知道太極拳的真意。初練沾黏勁必須有明師帶着從推手練起。 初練時,兩手像木棍不知所以然; 受明師指點,久而久之,逐漸由手而臂、而胸、而背以至周身皮膚感覺靈敏。 皮膚感覺靈敏就是沾黏勁的進展,當沾黏勁練成,與人交手就可將對手吸住為我所制。練習此勁有相當程度之後, 皮膚上便生有似霧的一層氣,功夫越深,氣層越厚,面積越大。這種氣眼看不到,鼻聞不著。只能自我感覺或者是有同樣功夫的人互相感覺。

此勁為練習太極拳推手中最重要者,初步必須練習,否則不能研究其他諸勁。此為初學者不可不注意也。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二,聽勁
聽勁不是用耳朵聽,而是憑皮膚感覺反映能力來判斷對方的勁路,這是太極拳的術語,也是推手的關鍵。在練聽勁之前, 必須先練好沾黏勁,做到不丟不頂,沾黏連隨。丟了,無法聽;頂了,聽不準。猶如言語,若不用耳靜聽,即不能會解人意。

只有掌握了沾黏勁後,在明師的指導下,以推手為手段,平心靜氣,全身放鬆,先將己身呆力俗氣拋棄,斂氣凝神, 用感覺加思索去練習聽勁。只有堅持鍛練,逐步聽準對方勁路的大小、 方向、剛柔、虛實,才能提高自己聽勁的靈敏度,應付對方動作中每一瞬間的變化。
夫不懂如何能走?不走,如何能化?不化,如何能發?由此可知太極拳中之聽勁,甚為重要,希學者深注意。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三,懂勁
懂勁,懂就是知道了,明白了。所謂懂勁,本身并不是一種勁。而是指對方勁的理解及應付,拳論云:由著熟而漸悟懂勁。 懂勁的基础,就是明白陰陽的生克合五行的變化之理。你剛我柔,你柔我剛;你實我虛,你虛我實;陰不離陽,陽不離陰, 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實踐雖變化萬端,總是陰陽一理。

懂勁是由聽勁而來,勁只能聽懂,但并不一定能夠運用,必須有明師口授與自己結合實際去研究,方可明白其中道理。 比如,對方來的是擠勁,當自己聽懂後隨即用按功去破其功;如果對方用的是按勁,自己應馬上走化捋之。 懂勁就是明規矩。按規矩練。所謂“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四,走勁
走勁,就是走避對方的來勁及不頂之勁,主後退。與人交手,手部一感覺彼來的勁大,我隨即變虛,避其重力不之抵抗。 如遇偏重,則偏鬆之;卸去其力,隨彼力之方向而去。 使避處處落空,亳不得力。所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走勁是由懂勁而來,只有懂勁才能遇大勁不抵抗而走避,走勁必須用腰腿來變化,不能只靠兩臂划來划去。 然初學者非遇大勁不走,是尚有抵抗之意,而非懂勁後之真走也。

走勁之樞紐,全在腰腿。腰腿無功,亦屬徒然。學者對於此節,亦不可不知焉。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五,化勁
化勁,就是化解對方的來勁,或者破解對方的招勢。比如,對方用右拳向我胸部擊來,我隨即用右手腕接住;同時, 用腰帶動手臂,向對方來勁的橫向加力,將對方手臂引到我的側面,使其來勁落空。

化勁是由沾黏勁和走勁而來。掌握了沾黏勁後略加掤勁,將對方的來勁改變方向就是化勁。化勁的目的在於避實就虛, 變被動為主動,使我順人背。“順”就是得機得勢,占主動;“背”就是失去了穏定而被困,不得勁,失去了進攻能力。

化勁中須略含掤勁,無掤勁則不能化。化勁要非以手或肩化之,全用腰腿。若用手或肩,是謂撥,非真太極拳之化勁也。

化勁可拿可化。要亦不可化盡;化盡則己之沾黏勁易斷,而去勢隨之遠矣。又不能化之過後;過後則勢背,不能前進。 化圈之大小,藝愈高者圈愈小,反之則愈大。

或以太極拳全尚軟化者,非也。該拳實乃有化而發。化之得勢,則發亦自可矣。化不得勢,何能言發?全由學者領悟運用耳。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六,引勁
引勁,就是引動對方或將對方的來勁引到我所需要的勁路上去,所謂引動對方,就是在對方不動的情況下,先發制人。 比如,對方不動,我先按對方,對方捋我,我不可硬往回拉,要依然隨之,但我却橫向逼近對方的胸腹部,使其捋勁落空不順, 此為之引。我逐用擠勢、靠勢皆可擊之。

如對方先用右手向我胸擊來,我隨即起右小臂向上掤架將其來勁上引起;同時,我起左手向對方胸部或肋部擊去。

引勁是區於化勁和拿勁之間。引勁由化勁而生,引勁可生拿勁。也就是說,没有化勁就沒有引勁,沒有引勁就没有拿勁。

此種引勁之法,非專習有年者不能成。因引勁非僅手引,同時亦須應用身法、步法、腰法等。蓋引之愈長,則發之愈有勢。 故《太極拳論》中所謂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即此意也。但終不離沾黏二字,是又不可不注意。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七,拿勁
此勁較引、化兩勁為難學。且在太極拳中頗為重要。盖不能拿,即不能發;能拿方能發。發之不中,皆由拿之不準。 拿實為發之先鋒。

拿時除沉肩垂肘,含胸抜背,歛氣凝神外,己之重心尤須注意。所謂拿人不過膝,過膝即不拿,乃此意也。如離人遠,非己進步不可, 不然有失重心之虞。拿人非手拿;拿之樞紐,全在腰腿。拿之主使,全在意氣。

拿勁,就是控制住對方的腕、肘、肩等活關節處,否則就會被對方化脫掉。拿勁必須在引勁的基础上,造成我順人背之勢時候拿, 要注意步法、身法和方位的配合;同時,也要注意將拿和拿勁區分開來。拿是指抓筋拿脈而言,和拿勁是兩回事。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八,發勁
發勁,就是在造成我順人背之勢而拿住對方後發力,將對方拋出。發勁要全身完整一氣,要“勁起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

太極拳中之發勁,分有截勁、長勁、沉勁、鑽勁、寸勁、分勁、冷勁、斷勁等。其中截勁較長勁為猛,鑽勁較沉勁為厲,分勁較寸勁為狠。 其發人能將人雙足離地,以一次騰出為佳。如人雙足不能離地,僅帶跳帶退為次。後者緣氣與勁不足,不能摧敵根騰起焉。

至於冷勁,因引發人於不知不覺,故其勢甚猛。何謂斷勁?斷勁乃在引人得勢後,中間內勁稍斷,隨即以全身蓄勁,直發於人身。

發勁時,一定要歛氣凝神,根據自己的要求,如想將對方向前發出,你的目光要向遠處望,同時要發出“咳”音;如想將對方發倒, 你的目光就要向下看,同時要發“哈”音;如想將對方向高處拋,你的目光就要向上望,同時要發“啍”音。 太極拳云;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發勁屬上乘功夫,一般兩人推手要點到即止,不能輕易發人。

相傳昔日楊健候一日坐於庭中,手持菸筒吸煙,其徒前趨請益,乃命徒以拳盡力擊彼腹。徒拳將着,楊在一笑一哈之頃,將腹一鼓, 徒跌出庭外,楊仍安坐吸煙如常。其徒竟不明由何勁而被拋出。楊之長子少候,在金陵時,一日道遇瘋犬,犬撲其腿,將及未及之際, 楊用膝一屈,犬即騰出數丈。此皆上乘發勁之妙用,亦神乎其技矣。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九,借勁
借勁是借助對方的勁來發放對方。拳論云:“四襾撥千斤”。就是對借勁的概括,具體地說就是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勝強者。

借勁是太極拳中的上乘功夫。因借勁之發人,無引無拿,其間僅含有少許化勁。隨到隨發,不加思慮,其速猶如風馳電掣,乘人之勢, 借人之力,高來高往,低臨低去,無須覓其焦點背勢,能使敵不知不覺而出。 在使用時一定要恰到好處。借勁要以意氣發出,借勁時要把握住時機,不可借得過早或過晚。 如果借勁過得較早就會出現假借;如果借勁用得較晚,就會被對方乘虛而入。

最恰當之時間,為敵勁將出猶未全出,或將到而未全到之際。在斯一刹那間發之,方為有效。猶如人之入室,一足正將踏入,而室門忽閉, 人即無從入內,而反被門叩出。又若人之說話,正待開口發音時即掩之,口被掩捫,氣阻音塞。由此可知借勁之學習,實非易事。 倘能運用自如,是謂太極拳中之上乘者。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十,開勁
見入則開,即見人勁來時化開也。開勁乃方勁,而有開展之意,用以達人之內門,其勢非常猛。用時身法步法皆有相聯關係,距離不能過遠,過遠則不能運用。

開時須用腰腿勁,加之以意氣。開敵至適當程度,恰到好處時,當即發之。過則己勁易斷,即失效用,不足又反為敵所乘。 開之得勢,即可直迫敵身,任意所為。

開勁在十三勢拳架中,應用甚多,如提手上勢、白鶴亮翅、如封似閉等,要在學者自能檢討之耳。開勁非僅化人,亦可發人,其發人含有 掤意,故開後即須發,不發則失其機矣。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十一,合勁
開之相反為合,俗稱一陰一陽。一開為陽,一開為陰。有開必有合,有合必有開。故開合二字,有連帶關係。就去則合, 即乘敵去合之之謂也。合為圓勁,亦即緊湊之意。

合勁在十三勢拳架中,如提手上勢、手揮琵琶、如封似閉、合太極等,皆有合勁之意。

合勁於太極拳中,甚為重要。發勁時多含此意。蓋能將週身之氣,合而發敵之焦點,則敵無不創焉。故《十三勢行功心解》所謂 “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即發勁之時,合眾氣一鼓而出,如九珠合而為一。蓋發勁無此,則氣不能凝:不凝則散,發亦無效。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十二,提勁
提勁就是將對方的來勁提引起來,將其根拔起,使其失去重心,再將對方發出。拳論云:“引進落空合即出”,就是這個意思。

提就是向上拔,提勁就是利用沾黏勁與對方交手,使對方在不知不覺向前進步,用腰腿勁向上沾提,造成對方在不知不覺間失去重心。 提勁在具體運作中一定要用腰腿勁上提,不能單用手臂之力,只用手臂之力為拙力,而且很容易讓對方發覺乘而入。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十三,沉勁
沉勁就是內功向下墬。太極拳在應用中,如何一種勁的發放都必須伴隨着沉勁,沒有沉勁的配合,是很難將對方彈出。 拳論云:“有上既有下,有前既有後,有左既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將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

沉勁屬於輔助勁單獨一個沉勁是無法將對方發出的。但沉勁在太極拳中却占據着其重要地位。也就是說,任何一種太極拳如没有 沉勁的配合,就會失去應用的效果。

發勁能沉,則敵出更厲。因丹田之氣,由背而臂而手,逹於敵身,使敵騰空躍出。 沉勁可形象地比作為“拍皮球”。拍球時,周身一家,身體沉得越疾,球起得起快;身體沉得越猛,球起得越高。

此勁頗猛,為發勁中重要之一。《太極拳論》中所云:“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 即上述大意也,學者不可不注意耳。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十四,掤勁
“掤勁義何解,如水負舟行。先實丹田氣,次緊頂頭懸。周身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任你千斤力,飄浮亦不難”。 這是老拳譜對掤勁的解釋,意思是說,掤勁要像大江流水,能够浮起載重的船隻。周身的彈簧力猶如波浪起伏。

掤勁為四正四隅八法之首,在推手中甚為重要,任何時候都要注意“掤勁不丟”。如無掤勁,與人一搭手,即被別人所制, 而又無引化之能。

此為防守之法。若欲發敵,則未掤之先應往後向下,用引勁誘之,使其勁出而顯有焦點,復藉其勁而掤之,無不獲勝。 否則對方勢必空虛,無由假借,不能掤也。掤之地點,以人活節或拗處為最佳,蓋使其不易化脫也。

然而掤勁也不是硬頂,要包持柔韌而有彈性,即含衘敵之功,又有引誘之意。掤勁時要求手臂圓滿, 腋下虛,以保持靈活,內勁沿身體中垂直綫直落腳底,隨即由腳而腿而腰升於兩臂,使周身不露外形由下而上,由內要外 催發於手上。掤勁雖在兩臂,但主宰腰腿。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十五,捋勁
“捋勁義何解,引導使之前。順其來勢力,輕靈不丟頂。引之使延長,力盡自然空。重心自維持,莫被他人乘”。 這是老拳譜對捋勁的解釋。意思是說,捋勁要順對方來力之方向,不丟不頂,引其落空。

捋勁是借對方伸臂擊我之際,我貼彼之肘與腕,不用拙力而靠內勁,順其勢而取之。此勢為“引勁落空,借力發人”之典型。 捋勁經兩臂到兩肘尖向身體兩側後方消散。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十六,擠勁
“擠勁義何解,用時有兩方。直接單純力,迎合一勁中。間接反映力,如球碰壁還。又如錢投鼓,躍躍聲鏗然”。 這是老拳譜對擠勁的解釋,意思是說,當對方來力時,我的擠勁使其像球碰在牆壁上,銅錢投在鼓面上一樣被反彈回來。

擠生於敵捋己之後。故欲擠之勢足,先須故意任彼捋足,而變擠擠之。擠亦可用於人靠之後。 擠勁是以小臂擊人之身,具體做法是前手橫,後手掌貼於前手脈處,加以輔助之力發擊。也就是用兩手之合力發擊, 使對方難以還手,擠勁往往伴隨着按勁和掤勁同時向外催發。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十七,按勁
“按勁義何解,運用如水行。柔中已寓剛,急流勢難當。逢高則膨滿,遇凹向下濳。波浪有起伏,有空必鑽入”。 這是老拳譜對按勁的解釋,意思是說,按勁要像河水急流,波浪起伏勢難當。

按勁是以兩手或一手按彼之腕肘向前。 按中要有開合之意,不能直接按,如果直接按不但失去應有的效果,而且很容易被對方所制。正確的按法為弧形前按, 如像掀物一樣,再加向前挫之力。老前輩常以抺鍋底來形容按。按勁還常伴隨着擠勁、掤勁同時向外催發。

按之發勁中,亦分有長勁、截勁、沉勁等,尚望運用者隨機而施之也。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十八,採勁
“採勁義何解,如權之引衡。任你力巨細,權後知輕重。輕移則四襾,千斤亦可稱。若問理何在,槓杆作用存”。 這是老拳譜對“採勁”的解釋。意思是說,採勁起着“秤砣”作用,正所謂“秤砣雖小壓千斤”。採勁勢四襾撥千斤的具體體現。

採勁是以手執彼的腕或肘部向下沉採。其作用大致和捋相同。欲使敵人重心己向前時,而乘機更使其前仆。 採時不要單用手採,單用手“採勁”功效小,要用腰腿配合採。 採一定要猛,勁要到位,很容易被對方借力所乘。也就是說,不採則已,採則必須採足,採到位,這樣才有效。 採分雙採和單採。雙採如採得得勢,能把彼雙足跟採起即可發之。

採時宜己身中正,沉腰坐腿,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氣沉丹田,眼神下視。《太極拳論》所云“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即此謂也。

十三勢拳架中,海底針一勢即為採之用法。海底針後連以扇通背,是即採後隨發之意。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十九,挒勁
“挒勁義何解,旋轉如飛輪,投物於其上,脫然擲尋丈。急流成旋渦,卷浪若螺紋。落葉墬其上,倏爾便沉淪”。 這是老拳譜對挒勁的解釋。意思是說。挒勁好似急流的旋渦,卷浪旋轉,落上之物便有下沉拋出之敢。

挒勁是一手按住對方的臂,另一手用手背黏住對方的脖胸之間向外橫挒,使其後仰傾跌。如已被人用野馬分鬃至勢背後仰之時, 即可用挒以轉順勢,反借其勢,使之後仰。挒勁一般用於捋勁和採勁之後。 挒分橫挒和採挒兩種,但都必須由腰腿配合發勁,而不是單用手勁。單用手勁為拙力,很容易被人乘隙而入。 在使用挒勁時還需要注意與對方之間的距離不宜過遠,離得遠了,挒勁就發不出來。挒勁必須使手法、身法和步法 協調一致,才能得手奏效。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二十,肘勁
“肘勁義何解,方法計五行,陰陽分上下,虛實宜為清。連環式莫擋,開花捶更凶,六勁融通後,用途始無窮”。 這是老拳譜對“肘勁”的解釋。意思是說,肘法有上下、左右、前後連環等用途,掤、捋、擠、按、肘、挒六種勁都和 肘勁有着密切的關聯。六種勁法要以肘勁為後援,肘勁又要融通六種勁法才能發出。

肘勁是屈臂將手收於肩、胸前,以肘擊打對方。它是彌補與對方距離較近,用指、掌、腕擊打對方不得勢之不足。 以肘攻擊對方比手勁更猛,一般用於擊打對方的心窩和軟肋。肘勁為毒手,在使用時要特別注意。肘在發勁時 須與腰、腿、膝相配合。如不得其法,很容易被對方借勢。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二十一,靠勁
“靠勁義何解,其法分肩靠,斜飛式用肩,肩中還有背。一旦機可乘,轟然如搗碓。仔細維重心,失中徒無功”。 這是老拳譜對靠勁的解釋。意思是說,只要得到機會,可用正靠、斜靠或背靠。但要注意不能失去重心, 失去重心就會被人所制。靠勁只能由肩從正面、側面和背面發出。

靠勁是在自己的手與肘被對方封住而不能發勁時,用肩擊打對方。靠比肘離對方更近,發出的勁也比肘勁更猛。 靠在使用時,一般常用於擊打對方的胸部;在發勁時,應注意肩與胯合,不能單用肩硬撞對方,要以順步插入對方檔內, 使自己的皮膚與對方的皮膚基本快要接觸之際,以腰腿相配合發勁方可奏效。

此外,更須防護己之面部及所靠之手臂,不然,一有疏忽,則易為人擊面,或撅臂之虞。故靠時另一手須護於靠之手臂肘彎處,以防不測。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二十二,長勁
長勁就是勁路意氣的延伸。在實戰中,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如手、腕、臂、肘、肩、腰、胯、膝、腿、足等都可以在意氣的 指導下延伸其所發出的勁路。打手要言曰:“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

長勁在實戰中要時時留意,不可有絲亳疏忽。如與人交手引拿住對方後,要隨即將勁伸長,發於對方身上的焦點之上, 使其不能化解。如在發勁時遇到阻力,千萬記住不丟不頂,行如九曲珠,隨對方的勁路而延伸繞曲前進,以巧勁穿之。

藝高者用長勁時,或先用截勁,參以長勁;或先用長勁,至敵將出未出時,補以截勁。先截後長,則對方先倒退,退至長勁完時復騰出; 先長後截,則對方先騰出,後倒退。因先後所發之勁,咸蓄於敵身,先入後出,後入先出。 故練習太極拳者,長勁不可不知也。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二十三,截勁
截勁也稱剛勁,此勁是將對方引進落空,舊勁已盡,新勁未生之際,截住對方的中心迅速發勁,使其没有化解的能力而被擊出。

截勁在發放時又分直綫形和弧綫形。在對方被引進落空後,不得不身向回撤時,趁機向對方撤的方向發的截勁為直綫形, 也稱打“回勁”。在對方被引進落空後而欲借勁變式反擊,這時用上弧形或下弧截住對方之勁,也稱打“悶勁”。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二十四,鑽勁
鑽勁就是“入勁”,一般用於人順我背而我手又與對方身較近時,突然使用螺紋勁將對方的來勁化開,同時用指或拳向對擊去, 當手一觸到對方的皮膚即向前旋轉,同時一抖,入鑽入木,勢不可當。

鑽勁比較凶猛,很容易傷人,一般在練習時不要輕易使用。此勁在太極點穴中常用,但手指没有功夫者也很容易損傷, 所以在練習時一定要有明師的指點。
 
 
  返回前頁 返回頁頂  
 











Copyright ©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