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永輝是八卦大師傅振嵩的兒子,生於1911年。他從小隨父學藝術,並為宣傳武功而奔走南北。1929年,年僅十八歲的傅永輝隨母親南下協助父親教拳,從此便一直在祖國的南方為普及武術運動熱努力工作。1931年南京國術館館長張之江率領武術健兒出國宣傳中華武術 ,傅永輝父子隨團到香港,在中華戲院表演了武當對劍、對刀及八卦推手,博得熱烈掌聲。

傅永輝生於武術世家,四歲便開始練腰腿功夫,繼之練功力拳、虎拳、連環拳、左手單刀、梅花雙刀、對刀;武當七星劍、飛龍劍、雙龍劍、對武當劍,十一歲從神槍李書文學習八極拳﹝八極單式、八極小架﹞, 十二歲又從霍殿閣學八極拳,十三歲幫助父親教拳,十四歲從孫祿堂先生學孫式太極拳。十八歲單獨教拳,二十二歲從楊澄甫進修楊式太極拳,又從張寶豐進修形意拳﹝五行、八式、十二形﹞。

父親對他的訓練很嚴格,除日間練武外,常於半夜三更把他帶到郊外亂墳場去練拳,以此練膽。又常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帶他到凹凸不平的地方去練攻防技擊,以鍛煉在大動蕩中掌握重心的穩鍵。他平日練功十分刻苦,常早上三時起身練到七時,晚上還練兩小時。為了把肩部練得松沈,常如鳥之振翼上下飛動連續一千多下。又常把一桶水吊在前伸的手上練八卦走步。他從小便練得腰胯十分松靈,協助父親教拳的第一天便以那又高又穩的慢蹬腿獲得好評。他練就的腰推法更使不少武林高手贊為絕技。他的八卦鼓蕩步練得十分到家,步大而快,利用腰腹的鼓蕩來增強下肢運動的力量,走起來有如波濤湧伏,氣勢逼人,不但姿勢優美,而且暗藏掃勁。有一次他在燈光昏暗的房裡讓十個功力已相當的師兄弟合力圍攻他,以倒地論輸贏。於是他施展出走步功夫,加之身手配合,頃刻間使十個師兄弟盡倒于地。

經過多年苦練,傅永輝盡得父親生平妙技,加之小時候得到多位名家教益,其內家功夫純正,功力深厚。他出手必一片神行,意到氣到,氣到勁隨,可剛可柔,隨處能化能發,應聲倒地者只覺風不見手形。尤其運劍更是出神入化,來去莫測,常在松柔輕巧的運化之中不用回勁便驟然一發,其神速、其威猛,常使人歎為觀止。

傅永輝在教學中十分注重內家拳理論,並把父親生平傑作,傅家的代表性套路都以內家拳的理論加以充實和提高,使之更臻完美。六十年代初,他開創以四字訣做動作說明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歡迎,後來被武林同行廣為採用。他教授的拳術套路有傅式太極拳、兩議拳、四象拳、虎拳、豹拳、連環拳等。器械套路有八卦旋風刀、四面大槍、梨花槍、齊眉棍和屬於武當派的太極劍、七星劍、飛龍劍、雙龍劍等。對練的專案有太極推手、八卦推手、太極推摔和對劍、對刀、對棍等。

傅家的功夫以腰胯松靈見長,對身法的運用有獨到之處,寓技擊于優美別致的動作之中,其手法、步法、發勁等都博取眾長而又自成一體。如傅式太極拳除舒展柔和外,還兼有俯仰側屈,以增加肩腰胯運動的幅度,做到能順其自然的化去來自任何一方之力,其發勁也頗具特色,發勁時通過腰腹的微微鼓蕩或擰轉由內發於外,務令全身節節貫穿而最後到達掌指,充分體現出剛柔相濟的內家功夫,傅家拳藝之高峰為八卦龍形掌,這套掌把八卦的各種掌法巧運於走轉擰翻,纏繞迴旋和湧動鼓蕩中,整套有幾十個旋轉,運動起來連環縱橫,勢如遊龍,久練能使人體增生高度的靈活性和彈性,尤能運全身之勁發於掌心之外,是襲敵之背和在大動蕩中化去強勁並伺機突出之上乘功夫。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還著意求新,他集五十年心血淬練,於 1975 年創編出"四象拳"。這套拳取太極之柔,兩議之韌,形意之剛和八卦之健步多變,是武當派拳藝的高級彙宗。1978 年香港〈新俠〉報曾把這套拳譽為"罕世之作"。

除精通拳術外,還通曉多種兵器,尤其以劍術造詣最高,深得武林同行所讚譽。

自1958 年廣東省、廣州市武術協會成立以來,傅永輝歷任省、市武協主席,在歷屆省、市武術比賽中他分別擔任過副主任、副總裁判長和總裁判長等職務。五十多年來,他除了在家裡和公園設場傳授武術外,還先後被廣州武術學會、國民體育會、公安部門、黨校、省人民政府、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等幾十個單位聘為武術教師。 1957 年省體委在東較場舉辦首屆太極拳學習班時聘請傅永輝為教師,此後又分別在省體育幹部訓練班和全市體育教師太極拳訓練班上任教,為省、市太極拳的推廣作出了很大貢獻。幾十年來他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武術人才。分別在省、市和全國的武術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現在他授徒已逾萬人,遍佈省內外和海外。

傅永輝平時十分重視練功與健身的有機結合。他開設的健身院裡有舉重、啞鈴、推拉等一整套練功設備,許多青少年都利用工餘前去鍛煉。他平時教拳很注重用意、練氣和養神相結合,對調節身體機能,延年祛病效果極好,難怪很多年過半百的人都十分認真的跟他學拳練劍。近年來他又根據幾十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一套練功與健身相結合的鍛煉方法,稱為"武功之寶",通過頭頸、兼臂、腰腹和腿足的練動來達到防止腦充血,治療哮喘、肺氣腫,消除抽筋,增強心肌和健全脾、胃、肝、腎的功效。

近幾年,傅永輝已將傅家的太極拳、兩議拳、八卦龍形拳等陸續出版,使傅家的技藝廣傳於世,為繁榮中華民族的武術作出貢獻。

在一九八四年五月間,國際太極拳邀請賽在武漢市舉行,他是廣州市代表團顧問,在比賽後的表演中,他表演了四象拳中一小段,由于他功力深厚,所發出之抖彈勁凌厲獨到,使同行們為之驚奇,表演後即有不少省市體委拜訪相邀,最後被位於武當山下的湖北省老河口市體委邀請前往傳藝,在十幾天內傳授了兩儀,四象等拳術,其後當地體委送上錦旗寫道:為武當拳術填補空白,為民族體育發揚光大!可見他的拳術在中華武術事業貢獻。

惜其在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五日不幸離世,享年八十二歲,終其畢身為武術貢獻良多,他的離世實為武界損失,讓我們永遠懷念他 。
  • 1933年在廣東軍校任武術教宫
  • 1934年在中山大學高中部教練太極拳
  • 1937年在中央軍校廣州第四分校任武術教官
  • 1938年在廣州市青年會任太極拳教師
  • 1950年在廣州市沙面群眾太極拳班任教師
  • 1957年在廣州市省體委和東山區體委合辦的群眾太極拳班任教師
  • 1959年任精神病院體療班教師,並兼中山醫學院太極拳教師,又兼中山大學武術隊教師,廣東省體育幹部訓練班太極拳教師,廣州市體育工作者太極拳班教師
  • 1961年至1963年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太極拳教師


返回頁頂
 











Copyright ©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