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出生於秘魯,在五歲時隨親屬從秘魯來到中國大陸旅遊。正當在廣州等地遊興之時,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中國大陸淪陷,登時隔絕了中國與海外的通航與音訊。在兵荒馬亂中,岑能一夜之間便由一名富門弟子成了失去雙親後一貧如洗的孤兒。

小小年紀的岑能,以此與在中國的祖母苦守歲月,在困境中相依為命。

至十二歲時,為謀生計,岑能得人介紹,在佛山市天海荼樓為童工。這個生性馴良的荼樓小伙計,在惡人橫行的社會裡,免不了當受欺侮。一次二次,他咬著牙忍受了。三次四次,他再也懲不下這口惡氣了。他暗下狠心"要同惡勢力抗爭,必先要自強"。於是,每天放工後,他就跑到街上去看江湖客賣武。回到家裡,也就模仿著賣武人的動作,拿塊磚頭狠命地往自己胸膛上擊打。他以為言樣就會練成銅板鐵骨。結果,功夫沒練成,鐵打藥的錢就花了不少。

小岑能的可憐和幼稚的可愛,使天海荼樓的點心師傅張保一分同情。原來,張保是一位詠春拳名師,他以岑能的"莽撞"舉動中看出這小傢伙學武有十足的恒心,遂生成全之意,將岑能收作徒弟。時年岑能十三歲。

岑能天生是個武術的可造之材,悟性頗高,加上他的吃苦和勤奮精神,兩三年過去,他已把張保師傅的所有功技攬挾於身。

張保悟知岑能的武功雖已在武術界顯露鋒芒,但以他的天份,可有超越自己的更深造詣。張保師傅自謙不備深造岑能的功力,於是,將岑能引荐給自己的摯友阮奇山,意在讓阮奇山指點岑能向詠春拳更高境界進取。

阮奇山是佛山市一位有名望的富商,並且在民國地方政府任拔師﹝即現時的律師﹞,是一位德高且功深的詠春拳掌門宗師,不僅功技在當時的廣、佛一帶有口皆碑,並且是詠春拳理論的極深的人。

岑能乍見阮奇山,只見這小老頭個子瘦小,似弱不禁風,打從心眼裡就瞧他不起,失望之餘,在奇山宗師面前有意處處表現出不服氣。奇山宗師以岑能的倔強中己斷料此人一定能承襲自己的衣砵,心想,既然你這小傢伙看我不順眼,我何不以技服你,好讓你日後老老實實跟著我學本事。於是,他讓岑能將學過的功法都使出來,跟自己﹝過過手﹞。岑能傾盡所有,每每被奇山制服於一兩招之內。他這才醒悟到自己得遇高師。自此一直跟奇山宗師深造詠春拳技,至奇山病逝。直至今日,他仍念念不忘師恩,每每提起奇山宗師,虔敬之意溢於言表。

阮奇山愛岑能是個武術之棟材,將這個入室弟子視如子侄,不僅悉心將詠春門系內的拳、棍、樁、刀等功法傾囊傳授給他,同時亦將跌打傷科的醫道亳無保留地傳給岑能。﹝岑能的骨科醫術也有部份師承前國民黨軍醫韋玉生﹞

此後,岑能將整個身心都投入到練武習醫上去,以致沉迷到在荼樓叫賣點心時,拿著叉燒包都喊了豆沙包,把薩其馬喊了蛋糕。此時的岑能,心思不再用在荼樓伙計上去了。一次又一次地出差錯,令荼樓老板責令卷鋪蓋了。

這時已二十來歲的岑能,已經具備了後強的自立能力,於是,他來到廣州,先後受聘在打鐵工會、飲食工會、五金工會等工人組織內授拳兼行醫,直至中國大陸解放。

在以後的三十多年時間裡,岑能師傅傳下的弟子已開枝散葉,散佈到國內外數十個國家,就連外國某些有建樹的職業拳手或摔跤好手,亦因被岑能師傅技服之下投在岑師傅門下。在美國、澳州、加拿大、哥倫比亞、委內瑞拉、香港、澳門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所設的"阮奇山詠春學院"及許多詠春拳館的主持人,都是岑能師傅的徒子徒孫。

由於詠春拳法有着高效能的實戰價值,以至不少國家熱衷學習此類的人甚多。一些國家的軍警界將詠春拳作為日常訓練的必修課。在美國的“阮奇山詠春學院”的學員中,就有聯邦調查局的人員。澳州總理霍克也是詠春門內的一名弟子。亦因此可見作為詠春拳當代的代表人物岑能宗師在世界上的影響。

這位由於練就了超凡寸勁功力而曾嬴得“鐵臂能”稱譽的詠春拳宗師,作為廣州市武術協會顧問和廣東教育學院武術協會名譽會長,以自己高尚的武德及超卓的功技甚得武術界同仁的敬重,及為我們永遠懷念岑能宗師的風采。


返回頁頂
 











Copyright ©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